录像里的胜负哲学NBA比赛录像里,胜负早已定局。球员们奔跑,跳跃,投篮,一切动作皆成定影。然而教练们偏要一遍遍回放,从凝固的画面里榨出些新意来。我见过一位助教,眼睛盯着屏幕,手
录像里的胜负哲学
NBA比赛录像里,胜负早已定局。球员们奔跑,跳跃,投篮,一切动作皆成定影。然而教练们偏要一遍遍回放,从凝固的画面里榨出些新意来。
我见过一位助教,眼睛盯着屏幕,手里捏着遥控器,将某个回合反复倒带二十余次。球员失误的镜头被放大,慢放,定格。他的眼神不是责备,倒像是科学家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分裂。"这里,"他终于开口,"若是早半步启动,便是另一番天地了。"
录像室里的分析,往往比现场更残酷。没有欢呼声干扰,没有肾上腺素作祟,每个错误的决定都赤裸裸地摊在眼前。有位老将告诉我,他最怕看自己输球的录像,"像是被扒光了游街"。但次日,他又会准时出现在录像室,将伤口重新撕开。
有趣的是,同样的录像带,胜者与败者看来竟大不相同。赢球一方看到的尽是瑕疵,输球一方反倒寻得希望。某教练曾展示两段同一场比赛的录像分析——胜队的剪辑全是失误集锦,败队的却满是"差之毫厘"的精彩回合。
篮球如此,人生何尝不是?我们都在反复回放自己的"比赛录像",只不过有人看见牢不可破的困境,有人发现触手可及的转机。录像带不会改变,能变的,唯有看录像的眼睛。